民族团结论文例文 与民族团结视阈下晚清民国时期澜沧的民族关系类论文如何写

该文是关于民族团结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民族团结视阈下晚清民国时期澜沧的民族关系

摘 要晚清民国时期的澜沧曾辖今澜沧、孟连、西盟县全部及双江县上改心,沧源县的岩帅、勐角、勐董、班洪等地.地域十分广阔、民族众多,辖区内有土司、粮目等世袭权力组织,民族关系也极为复杂.

关键词晚清民国;澜沧;民族分布;民族关系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8)05-154-03

现在的澜沧辖区,从元代至元二十六置木连路军民府开始,至明清时(明永乐四年(1289年)设孟琏长官司,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设孟连宣抚司)都归属孟连土司管辖.至晚清时期,孟连土司在处理民族矛盾斗争中力量受消弱,为清政府改土归流政策的推广实施提供了可行的条件,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于谦糯置镇边直隶厅(光绪十四年正式核准),隶属迤南道,此为澜沧设置之始.光绪十七年( 1891年),划耿马宣抚司所属勐角、勐董地归镇边直隶厅.清光绪十七年(1891),镇边直隶厅的行政区划设为上改心巡检司、下改心巡检司和厅署直属地3部分(p.38),巡检司和厅属以下则由各地大小土司分治.光绪二十年(1894年)又把孟连宣抚司(包括上勐允、下勐允)划入,反倒孟连宣抚司的隶属镇边直隶厅的南区.

民国初年.仍沿清制,民国2年(1913年),废厅,改镇边县;民国4年(1915年),因与贵州镇边县同名,故依江改名为澜沧县,隶普洱道;后废道,隶云南省第二殖边督办公署;民国17年(1928年)划北部上改心归双江县.民国18年(1929),奉命改革县组织,将全县划为10个区.多按各土司、里粮目原有属地大致进行归并.民国21年,全县划为八个区.

民国24年(1935年),划岩帅、勐角、勐董等地设沧源设治局.至此,澜沧县辖今澜沧、西盟、孟连县全境,隶第四区行政督察公署.

有此可见,晚清民国时期的澜沧辖区地域十分广阔、民族众多,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具体的行政区划各有不同,辖区内有土司、粮目等世袭权力组织,民族关系也极为复杂.

1 晚清民国时期澜沧民族的分布

1.1拉祜族(保黑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的各县区,拉祜族在古时属古羌人系统,后称“昆”或“昆明”,唐称“锅锉,元明称为“古宗”、“果葱”、“苦聪”,清代和民国称为“倮黑”.从拉祜族本民族自称“拉祜”( Lahu),有时也叫“锅锉”(guocuo).在1953年4月澜沧县首届第一次各界代表会议上宣布取消“倮黑”称呼,根据本民族意愿改称“拉祜”,关于拉祜的含义在这次会议的报告《关于拉祜族自治区若干问题的报告》中解释为:“拉祜的意思是,“拉”即大家拉起手来,代表团结,“祜”即代表幸福的意思”(p.151).晚清民国时期澜沧的拉祜族是分布最广的民族,在人口数量上也较大.在文东、镇边、南卡、南岭、富邦、永安、东回等都有分布.

1.2傣族(摆夷族)

澜沧的傣族主要是孟连的傣那支系和沧源勐角、勐董,西盟勐梭、澜沧上允的傣绷支系.关于孟连区的傣族,据傣文历史记载,八百年前, “勐卯”王国“召贺罕”的儿子罕叭法,因同他的哥哥争夺王位失败,罕叭法遂率领所有部属分成三路沿澜沧江顺流而下,寻找一块安身立国的地方.不久先后都来到孟连的班板山(今光别大山)上.后发现了孟连坝子.(p.5)关于澜沧傣绷支系的迁入,相传约于一百八十多年前,勐冷(传说在缅境)傣族头人分出三百户人家到木戛定居垦荒.这些人到木戛后,居住在勐糯、大班利等地.而居住在大班利的一部份逃到上允时,被上允土司召阿哑收留.(p.475)

1.3佤族(佧佤族)

澜沧的佤族是辖区土著民族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受独特的传统文化习俗以及落后的生产力,相对处于封闭的状态,“民国年间,思茅地区佤族聚居区属澜沧县,辖今澜沧、西盟、孟连及双江、沧源一部,瓦族仍称“卡瓦”.”(p.396)解放前,思茅地区佤族政治机构主要有部落窝朗头人制、封建土司制以及国民党民国政府的区乡保甲制.

1.4哈尼族(阿佧人)

澜沧境内的哈尼族,传说从元江府的他郎迁入,其中聚居在澜沧县的酒井、南岭、惠民的多数的爱尼支系.在新中国成立初慰问团的调查数据看,在酒泉、东回、南卡、东朗等分布较多,当然上允、谦六、西盟等区也有分布,长期与澜沧辖区内的其他民族相处交流,但在政治、经济上都受拉祜族、汉族的影响较大.

1.5汉族

澜沧境内的汉族是从明清开始迁入的,由于澜沧辖境内发现丰富的银矿,从明朝永乐二年即公元一四O四年开发至康熙、乾隆年间最盛的募乃老银厂,开发“全盛时期矿工达20余万人,每天有三百六十座七星炉日夜锻炼不停,日产纹银28800两”(p.141)由此可见,大量的外来矿工进入,由于后来银矿衰败,矿工锐减,但仍有部份矿工依然留下甚至在此安家,其次明末护驾永历帝的李定国部,有部分也散居于此,加之走夷方经商、罪犯被流放的繁衍发展下来.

1.6彝族、布朗、傈僳、回族等其他民族

晚清民国时期澜沧境内还居住有彝族、布朗族、傈僳族,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但这些少数民族相比拉祜、傣、佤、哈尼族相对人数较少,他们多聚居在寨子里.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受周边民族的影响较大.

澜沧辖区的各民族分布状况,可以参考下表:

2 晚清民国时期澜沧民族关系的表现

2.1大杂居小聚居的条件下各民族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封闭性

从上表可以看到,不同的区其主体民族很明显.在澜沧的基层治理过程中,主要还是依靠各区的土司和部落头人治理.比如在孟连区,孟连土司从元朝开始世袭,统治达4个时期,历28任,660年之久,孟连土司的势力就很大,即使在改土归流的大趋势中,孟连宣抚司一整套较为完备的基层治理体系,澜沧的厅(县)流官设立也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了孟连宣抚司的统治基础,加之几百年来的形成相对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宗教信仰的灌输,土司深受辖区本民族民众的拥护.因此在澜沧的大小18土司中,各自为政,有着土司辖区的各自独立性和封闭性.

2.2小聚居的各民族下不可避免与管理的上层土司和头目有矛盾斗争

1933年以前,澜沧的管理是18土司24粮目,这里的土司有孟连土司、猛角董土司、上允土巡检等实力较大的土司,其中孟连宣抚司曾长期控制着这一区域,土司贵族对其他民族的统治管理出现过矛盾激化的情况,宫里雁事件就是典型的代表.另外在争夺土地、生活生产资料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各土司为了争夺利益也会发生战争.

2.3澜沧县的少数民族人数明显高于汉族,在改制的情况下,反对重赋和土司的残暴统治不断发生抗暴斗争

从建国初的数据来看,只有上允区的汉族人口超过少数民族人口,但各民族反抗统治者的重赋和残暴统治发生过多次的起义斗争,其中拉祜族的起义次数最多.据县志记载:拉祜族和其他各民族一道为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奴役,先后举行过20多次抗暴斗争´6´(p.221).光绪十三年(1887年)澜沧张登发串联了木戛、南栏、富邦一带拉祜族参加抗暴斗争;光绪十六年(1890年)东主等地的拉祜族起义;民国7年(1919年)3月,拉祜族李龙、李虎为首在雅口仙顶营举行抗暴斗争,整个澜沧地区的拉祜族和一部分哈尼族、傣族、汉族先后响应.

2.4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各族人民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澜沧的各族人民虽然有土司、头人之间的斗争、也有各族人民的抗暴斗争,但在各族民众的心中,却深深的认同自己的祖国和国家,在面对外来侵略者,进行了坚决、有力、勇敢的斗争.

2.4.1白鹤山抗英

1890年,英殖义者组织了两支”勘探队”其中南路500多人入侵孟连,激怒了各族人民,各族群众手持武器冲向白鹤山,赶走了英国侵略者,1899年,在中英勘界后,英殖义者入侵西盟山,各族群众将入侵者赶出国境. 2.4.2班洪抗英 民国二十年(1934年)义勇军成立大会后,由李希哲组织的“西南民众义勇军”各路人马分别开拔到澜沧上允会合,在行军集结期间,不断有班洪吃紧的消息传来,5月22日,在上允召开誓师大会,第二殖边督办杨益谦作了动员讲话.“西南民众义勇军”被迫解散后,李希哲则率部分义勇军到澜沧护场,同英帝国殖义者进行了坚决的抗争,1936年底李希哲率领义勇军由西盟新厂退回澜沧,在此期间,澜沧各族人民协同配合义勇军,有力的支持了抗英斗争.

2.4.3猛梭抗侵略

1936年中英勘界委员们已移到勐梭坝(今属西盟县)来住.春节到来前,澜沧县第七区代理区长张石庵,已征得县长李文新的同意,决定在春节期间,邀请全区各族人民到动梭坝来开联欢会,并向勘界委员们拜年.开会那天,一万四五千各族人民,肩扛,有的身背长刀、弓弩,有的手持长矛,敲锣打鼓从四面八方拥上勐梭坝来,勐梭坝汇成人山人海,锣鼓宣天,土炮齐鸣,同时高呼着“英帝国主义滚出去”的口号声,联欢会变成了声讨英帝国主义的大会.

3 原因探析

3.1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统治者有本身的局限性

晚清民国时期澜沧的统治者主要是土司和粮目,土司基本是世袭的,有些则是部落首领或者是地方势力头目,总而言之,从镇边厅(县)到澜沧县,除厅(县)署官员是流官外,其余各辖区的管理依然依靠传统的土目管理.加之地处偏远,瘴疠横行,被认为是险恶之地,派往该区的官员执政素质涵养也不足.无论从土司头目和流官执政者,本身就有他的局限性.

3.2由于土司和粮目的局限,导致各民族有一定的冲突 土司在处理民族矛盾时,往往具有本民族的优越感,虽然孟连土司的治理体系是比较完备的,但是辖境内的非傣族民众,在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上还是有差别,导致在处理矛盾上专断粗暴.

3.3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有着较高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

澜沧各族人民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对英帝国殖义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从王朝在此设置孟连土司以来,澜沧的各族人民都维护王朝的管理,孟连土司在管理600余年后,王朝的改土归流进一步深化,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直接控制.但各级土司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含糊,使得澜沧在1949年初就获得了解放.

晚清民国时期的澜沧,行政区划在不断调整,但主要聚居在这片土地上的拉祜族、傣族、佤族、哈尼族等在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发展,最终在解放后获得了根本的新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得到了根本的进步,同时也充分的表现出我国边疆各族人民,热爱祖国保卫领土完整的决心.了解晚清民国时期澜沧民族分布和民族关系,总结经验,对目前构建民族团结示范区的国家发展战略、推进边疆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团结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民族团结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民族团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民族团结论文

2、民族艺术期刊

3、民族文学杂志社

4、世界民族杂志

5、民族文学杂志

6、民族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