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公共空间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和海南共享农庄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优化策略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本论文为您写公共空间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海南共享农庄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杨灿1 黄莉2 赵书彬1,*

(1. 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2. 雅克设计公司,海南 海口 570125)

YANG Can1,HUANG Li2,ZHAO Shu-bin1,*

(1.Institute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2.ApecDesign, Haikou 570125, China)

摘 要:2017 年海南省提出以“共享农庄”为抓手,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开启了乡村旅游发展新趋势.而乡村的公共空间,作为旅游活动开展的门户场所,更是旅游活动和人们生产生活物质载体,对于乡村旅游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以海南为例,通过“共享农庄”与“传统旅游”旅游模式、公共活动类型、公共空间需求等各要素对比,探讨“共享农庄”下乡村公共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为后续规划建设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共享农庄”;海南乡村;公共空间;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8)02-0054-06

收稿日期:2018-01-17

修回日期:2018-02-06

Abstract: In 2017, Hainan province put forward a new policy of “Sharing Farm” to pushing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As a gateway site for touri, rural public space is also a touri activity and material carrier for people´sproduction and life.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rural touri. With the case study of Haina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optimizationstrategy of rural public space of “Sharing Farm” by comparing the factors of “Sharing Farm” and “traditional touri”,includingtouri modes, types of public activities, public space requirements, etc. 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thefollow-up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rural.

Key words: Sharing Farm; Hainan rural; Public space; Rural toui

1.“共享农庄”为乡村建设带来发展机遇

2017 年4 月,海南省政府首次正式提出“共享农庄”的概念,8 月国家将海南选做“共享农庄”示范省份.海南省政府出台政策,提出“以发展‘共享农庄’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充分利用资源高效配置和产业合理布局,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打开新思路.

“共享农庄”是在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和民宿共享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乡村运营模式,将乡村现有的闲置资源置换出来并充分利用,在不影响正常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情况下,引导农民盘活资源、参与创业或发展第三产业,用作民宿经营、产业化生产、农事生产等.

对于本就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海南来说,乡村作为最具潜力与特色的旅游资源,是集海南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和人文风情为一体的物质载体.实现休闲旅游型“共享农庄”,便是发挥海南资源优势、振兴乡村经济和推进“共享农庄”建设三者的有机结合点,同时对减少海口、三亚等城市的旅游载荷压力,引导“候鸟人群”深入市县乡村以及展示海南乡村特色地域文化有重要意义.因此,休闲旅游型“共享农庄”势必成为未来海南旅游业发展的的重点和热点(图1).

2 乡村公共空间的衍变与发展愿景

2.1 传统乡村旅游与“共享农庄”旅游模式对比

相较于传统乡村旅游的“走马观花”,“共享农庄”下的休闲旅游更强调旅游过程中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游客可以参与农业生产、农事体验,甚至可以在村中租住一段时间,深度体验农家生活.旅游模式的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游客与乡村更紧密的接触,更是游客与村民更紧密的接触(表1).

公共空间作为村民日常公共活动的载体,是人们使用度最高,聚集性最强的空间,也是多种公共关系交织的集中体现.对于休闲旅游型“共享农庄”的乡村来说,该模式下的游客不仅仅作为游览者,更是村庄的居住者、生产的参与者和乡情的体验者,其旅游方式以及与村民公共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表2).

而乡村公共空间作为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和公共关系的物质投影,其功能需求和发展方式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2.2 公共空间的分类及构成特色

海南岛人少地多,乡村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公共空间类型[1].

本文将乡村公共空间以周边的自然和人工环境作为环境基底,按与村庄整体的空间关系和辐射范围,分为中心性公共空间、组团级公共空间和宅间公共空间三个层级(图2).

2.2.1 中心型公共空间

中心型公共空间指规模相对较大、服务整个村庄的公共空间.海南岛相对闭塞的交通条件使得岛内村民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小,至今仍保持着很多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想,通常在村庄中设宗祠庙宇,植几株大树于庙前,形成一个或大或小的广场,并置大戏台正对庙门.

宗祠庙宇—古木大树—广场—戏台的组合几乎成了海南村庄的固式[2](图3),形成的空间是村民举行祭祀祈福、节庆唱戏、聚众议事等核心传统活动的场所,也是最能体现村庄文化特色的中心型公共空间.除此之外,村庄中也有以入口标志(包括村门牌坊,村口置石等)、港口、公共建筑(村委会、商铺)的附属广场、村民广场等为中心形成的公共空间.由于海南岛村庄普遍规模较小,这些公共空间一般承担着全村主要的公共户外活动,也是村庄的中心型公共空间类型.

2.2.2 组团级公共空间组团级公共空间指规模相对较小,以局部组团为主的公共空间.海南炎热潮湿的室内环境和布局紧凑的宅院,造就了呈点状散落于村庄各处的组团级公共空间(图4).

这些空间或是以散植的大树为中心,下摆三、五张桌椅,供纳凉闲谈,孩童嬉戏;或是以水井、塘边为中心,往来劳作浣洗的人们进行着信息的交换和传播;或是街旁一座小而威严的土地庙,常年不绝的香火承载着海南人民虔诚而质朴的祈愿这些小而不起眼的组团空间,形式多种多样,盎然成趣,恰恰是村庄生活最具活力和人情味的公共空间,充盈着最质朴的乡村市井人情.

2.2.3 宅间公共空间

宅间公共空间指相邻院落间形成的巷道及转角处,或是由相邻几座宅院错落而形成的边角空间.巷道蜿蜒曲折,宅院错落有致,并且通常保存较完整,具有极强的乡土特色,在满足功能性需要的同时,也极具景观性(图5).这些细碎的空间渗透于村庄各处,宅前屋后,是遍布最广、使用频率最高且最易到达的公共空间.像海南这样较为传统的乡土社会,很多村落是合族而居,邻人彼此沾亲带故,社会关系非常紧密,像巷道转角处和宅院错落的边角空间常为相邻几家共享,用于堆放闲置、闲暇话事或小规模种植瓜果蔬菜等.因此,这样的宅间公共空间使用人群相对固定,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但也是乡村景观中最贴近邻里生活的场所.

2.3“共享农庄”下公共空间的新要求

不同于传统旅游的观光游客的性质,在“共享农庄”模式下的旅游者可以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甚至旅居乡村,对公共空间的从日常活动类型到使用功能模式(表3~4),都具有“半游客半村民”的性质,对乡村公共空间的融入程度很高.但人们对于公共空间仍有不一样的情感倾向,村民们对于公共空间具有更强的依赖性和归属感,而旅游者则具有更强的支配性[3].村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主要是以其原生使用功能为主,注重实用性.旅游者除功能性外,也很注重空间的景观性、文化性.比如对于村民,祠堂只是作为宗族集会、聚众议事的场所,而对于旅游者,祠堂却是其感受乡土风情的文化场所,是一个村庄民俗文化风情的载体.由此可以推论,“共享农庄”下对公共空间的新要求:1)公共空间要坚持 “以人为本”,满足多种人群使用需求;2)公共空间要更加突出乡村特色.

3 海南“共享农庄”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3.1 满足多种需求,完善和提升公共空间基础设施

休闲旅游型“共享农庄”开展的采摘、康养、休闲新业态,将带来客群结构中儿童、老人的比例增加.在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中,也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将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使用需求纳入考虑.

1)重视安全性考虑.增设无障碍通道、轮椅/ 儿童扶手、尺度适宜的座椅等公共设施.公共道路的防滑设计、设施装置的安全圆角设计等,对于水塘池边的安全防护和安全设施的考量等,都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提升.

2)加入使用特殊性考量.切实做到“共享农庄”的“共”性,尊重多种人群的使用需求,为所有游客群体提供一个多样、舒适、便捷的空间环境.如在居住区增设少儿乐园、老年人健身院和书画社、青年人的俱乐部等;对于主推亲子游项目的乡村,可加设母婴卫生间、母婴休息室等.

3.2 利用特色景观元素,突出公共空间主题特色

乡村景观是乡村风土人情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说人们的乡村直接感知来源于乡村景观,尤其是公共空间景观[4].挖掘与乡村风貌和“共享农庄”主题切合的特色景观元素,并发扬和运用其质朴天然的乡土特色于公共空间景观营造.如海南琼北火山口地区,可用火山石做铺装和景观小品,突出地域特色;如儋州蛾蔓盐丁村,千年盐田保存完好,制盐工艺和制盐文化源远流长,可提取盐文化作为要素贯穿整个乡村景观等.

对于“共享农庄”主题也可在公共空间景观元素上进行呼应.例如以康养农庄为主题的村庄,在公共空间植物配置上可以加入芳香疗养型植物, 如含笑Michelia figo、白兰Michelia alba、忍冬Lonicerajaponica 等,营造养生养心的景观环境.又如以亲子游乐、采摘为主题的农庄,在乡村公共空间的的植物配置上,避免种植有毒有刺的植物, 如海杧果Cerbera manghas、夹竹桃Nerium oleander 等;可以选择色彩鲜艳或开花结果的植物,如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荔枝树Litchi chinensis、黄皮Clausenalansium 等营造出四季常绿、花果飘香的乡村景观,呼应乡村主题(图6).

3.3 营造层次丰富的公共交往空间旅游人群的加入,为乡村本来相对简单的公共交往增添了新的可能,公共交往的融洽与否,对旅游者来说,与旅游活动体验感的好坏直接相关;对村民来说,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舒适度.所以公共空间的形态要满足多种交往需求,可以根据中心型公共空间—组团级公共空间—宅间公共空间来划分,通过营造灵活多变的空间形态,激发公共空间活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公共交往.

1)对于中心型公共空间,是村中典型的开敞空间,人们公共交往需求比较强烈,可以通过村中广场的树荫下设置纳凉桌椅、商铺旁设置棋牌桌等,为人们提供休闲所,而这些活动本身也会吸引人们进行围观,无形中就扩大了公共交往的发生,促进村民与游客的公共交往.

2)对于组团级公共空间,可以看做半私密半开敞性质的公共空间,散落在村庄中,水池塘边的垂钓空间和浣洗空间、树下纳凉空间等,通过植物的围合或椅凳的摆放,形成一个个的小组团,成为适宜三五人一起闲话家常、休闲劳作的公共空间.

3)对于宅间公共空间,分布广、易到达、使用频率高,但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对于其中归属不明、被占用的公共空间应先进行梳理,保证道路的畅通、归属权的明晰,避免租赁后的纠纷.对于部分宅间空间可以开辟出来形成小组团空间,形成“邻里中心”—为附近邻里提供公共交往场所;也可遵循原有性质,形成几家共有的私密性较强的空间,满足多种使用需求.

3.4 尊重原有乡村格局和文脉延续乡村公共空间是当地文化认同的主要场所,地方文化的最有力表现.传统乡村社会孕育出的许多公共空间如祠堂、庙宇、学校 、戏台等,不仅仅是村民的活动场所,更是乡村文化的物质表现和外在载体,因此在“共享农庄”建设中,应注意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挖掘,改造或新建时遵循乡村聚落肌理,对古建、古街进行保护修复,并在对公共空间物质形态保留的同时,提升村民对乡村精神的文化认同,保有乡村的异质性,让乡村公共空间具有真正的活力,才能使“共享农庄”具有可持续的吸引力.

3.5 规划适度超前,建设张弛有度海南旅游业呈现出很强的季候性,旅游人群的周期性进入,旅游淡旺季人流差别大.因此公共空间建设应着重考虑功能复合型和使用多元化,让原本只有单一功能的空间在不同时段、不同环境下被不同人群使用,提高空间使用率和激发活力.也为旅游发展和社会发展预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如后续车行道规划、旅游配套设施等),避免无序发展、野蛮生长.

“共享农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积极而慎重地引入开发建设,应事先做好乡村保护和发展规划,避免无序建设和破坏开发.

乡村建设往往投入有限,可以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建设策略,对村内的现有空间环境进行逐步的整治和更新.

4 结语

在“共享农庄”的新语境下,乡村发展模式的变化带来公共空间使用人群的变化.针对不同的使用人群、使用需求和公共空间类别,以突出地域特色、坚持以人为本为原则,开展科学的规划设计,优化提升现有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素质,并在此之上提出安全性、特色性、交往性、文化性、前瞻性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共享农庄”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注:图1 来自http://mp.weixin..com/s/HHMzC34QOrsGmP8tXoO6fw; 图6-a 来自(http://www.qionghai.ccoo.cn/news/local/4578899.html;图6-b 来自http://news.hainan.net/zixun/2016/04/29/2952831_1.shtml;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1] 杨定海,范冬英,邱爱晨,等. 海南乡村景观空间解析[J]. 广东园林,2016,38(6):45-49.

[2] 黄莉,杨灿,杨定海,等. 海口美孝村古村落防御系统解读[J]. 广东园林,2017,39(1):16-21.

[3] 王连龙. 旅游牵引型新型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4.

[4] 刘坤. 我国乡村公共开放空间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杨灿/1992 年生/ 女/ 广西桂林人/ 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通讯作者:

赵书彬/E-mail:zhaoshubin313@126.com

公共空间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公共空间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公共空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公共管理硕士论文选题

2、公共艺术论文

3、公共关系学论文

4、公共安全论文

5、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

6、公共事业管理论文方向